有一次,一位佛学代表来我大学的佛学会活动,叫我们围成圈圈,谈谈心。
他说,想知道,现在大学生最缺少的是什么?
在我之前的答案都偏向于心理需求,比如说“家的感觉” “父母的陪伴” “家乡的朋友” “宠物”……
总之就是一些在上大学离乡背井前拥有的。
后来轮到我,我说了:“交通。”
那位代表还以为自己听错,我还重复说了一遍。他楞了一下就说,先继续让其他人说吧。
在大二的时候不能在宿舍住下去了,只能在外头租房子,可我没交通,估计附近也没有人能顺路载我上学,而且大学不像中小学——每个人的上课时间都不一样。
等得其他人都说完了,多数还是说类似之前的心理需求的答案,只有我一个特立独行,我也不是故意的,我那时候在烦恼的只有交通。然而,那位代表并没有把话题转移回我说的那种“比较现实的需求”,显然他只想要听那些有关于心理需求的答案。
这些答案也正中他的下怀吧,不然他待会儿就没话说了。接下来他说的就是,你们缺少的这些陪伴,佛学会都有。
噢,我不缺少陪伴,我就不参加佛学会了。
后来我也没再参加了。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很喜欢听道理,佛学课就是一堆道理。
有次我听一个师傅在讲课,打瞌睡了。师父说,有的人刚刚打瞌睡,是因为他们没有忏悔,所以打瞌睡,然后知识进不到他们那里。
对事不对宗教,那位师傅说的话我不很认同。若说我打瞌睡是因为睡眠不足,睡眠不足=没有忏悔?
可以做很多事情来代替参加宗教活动吧。在家睡觉多甜。
之前认为我不再参加佛学会,就好像我违背了之前学过的佛法,但是不是的,也是之前学到和听进去的东西,造就了现在的我。
我也不明白为什么那时候围圈圈说话的时候,只有我给出了物质类的答案,好似把我跟其他人区分了。他们的血好像比较温,我的比较冷。我就没有那些心理需求,渴求陪伴,我在大学挺好的啊,要是一直homesick,很浪费时间,倒不如好好适应现在的生活。
可能我的适应能力比较好吧。
眼前有什么我就做什么,没时间矫情。
-
一位友人看我哭很多次,比如说考试来不及做完考卷,我可以在从考场回宿舍的路上哭一场。
还有几次我在她面前哭,但是我不记得那时候是什么情况了。
后来,也不知道她有意还是无意说出了一句话:“你的心灵还蛮脆弱的。”
我在想是我做了什么,她会这么标签我?可能只是我在她的面前哭过几次吧,然而那些哭泣只是我情绪的发泄,吃一顿饭后我的眼泪就干了。
然后她为什么这么想我?可能是她一直有在衡量自己的内心脆不脆弱吧,我的心灵在她眼里是脆弱的,她应该是觉得她本身的心灵很强大……吧?因为她有“衡量内心强度”的能力(什么鬼能力,这个只是我乱取的名字)。通常是自认为自己高高在上的人才会对人批评。
这件事情发生在一年前,可是我忘记是什么情况下会谈到这个话题了,我忘记问她为什么会说我心灵脆弱了。
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,我不觉得自己内心脆弱。她以为她看透我了,其实不然啊。我好像放一个假的自己在跟她对话。
分析一下别人说的话,会觉得人经不起分析。
我就是经不起分析,我那时候才没有问她原因。
-
Form 6 我是转校的。
级任叫我们用自己的一个经历来自我介绍。我就说了我假期打工的事情。
她说,通常她用看的就能看得出一个人的性格,但是她看不出我是怎样的人。
这句话很好用,一开始听了会觉得这个人很深奥。但过了很久,我每次想起这段经历,我会在想到底是我很难猜,还是老师只是在pattern。
我其实很怕被别人看出来我内心的想法的,我想要的东西,我不敢说我想要,因为我担心别人会去推测我想要的原因,是不是因为我缺了什么,然而我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缺了什么。
像我第一段说的,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心理需求被重视,我就会去猜想他们,原来他们参加社团就是想要这种归属感。
嗯,是蛮复杂的。兜了很多圈子是没毛病的,只是知道自己要干嘛就好。
其他人的话不必相信也没什么。
都不知道及时会死,活在自己的世界,只要不犯法,没什么。
-
这一篇有点说不出来的感觉,我自己形容不出那种感觉。
看来这个佛学会和你三观不合呢,有点强迫他人接受己身想法的感觉。
回覆刪除如果当下是我的话,或许会说的比较现实点的,比如说“脑子”啊、“钱”啊的哈哈哈哈!
其实我觉得并不是因为你比较冷血,而是因为你有你的其他精神寄托存在吧?
看了你的留言觉得安心多了。
刪除我那时候不缺钱,缺钱的话肯定跟你说的一样,不过会被投来一样的眼光。